3671: PQ序列-【2014暑期训练】T2Day1T2
Description
PQ序列
【问题描述】
有两个长度分别为P+1和q+1的序列A和序列B,每个序列中的各个元素互不相同,且都是1到n^2之间的整数。两个序列的第一个元素均为1。求A和B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。
【文件输入】
输入文件pq.in。
第一行为3个整数,n,p,q(2<=n<=250,1<=p,q<=n^2),第二行包含序列A,其中第一个数为1,且元素两两不同,且都是1到n^2之间的整数,第三行包含序列B,格式同序列A。
【文件输出】
输出文件pq.out。
输出序列A和序列B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。
【输入样例】
10 5 5
1 15 20 30 25 19
1 20 25 30 18 50
【输出样例】
3
【数据规模】
30%的数据 n<=10
70%的数据n<=50
100%的数据n<=250
HINT
(白书p66王子和公子)
本题是LCS(最长公共子序列)问题,但是因为p和q可以高达250^2=62500.O(pq)的算法显然太慢。注意到A序列中所有元素均不同,因此可以把A中元素从小编号为1~p+1,例如,A={1,7,5,4,8,3,9},B={1,4,3,5,6,2,8,9},因此把A重新编号为{1,2,3,4,5,6,7},则B就是{1,4,6,3,0,0,5,7},其中0表示A中没有出现过(事实上,可以直接删除这些元素,因为他们肯定不会出现在LCS中)。这样,新的A和B的LCS实际上就是新的B的LIS(最长不下降序列)。由于LIS可以在O(nlogn)时间内解决,因此本题也可以在O(nlogn)时间内得到解决。
O(nlogn)求LIS
这题目是经典的DP题目,也可叫作LIS(Longest Increasing Subsequence)最长上升子序列 或者 最长不下降子序列。很基础的题目,有两种算法,复杂度分别为O(n*logn)和O(n^2) 。
O(n^2)算法分析如下:
(a[1]...a[n] 存的都是输入的数)
1、对于a[n]来说,由于它是最后一个数,所以当从a[n]开始查找时,只存在长度为1的不下降子序列;
2、若从a[n-1]开始查找,则存在下面的两种可能性:
(1)若a[n-1] < a[n] 则存在长度为2的不下降子序列 a[n-1],a[n];
(2)若a[n-1] > a[n] 则存在长度为1的不下降子序列 a[n-1]或者a[n]。
3、一般若从a[t]开始,此时最长不下降子序列应该是按下列方法求出的:
在a[t+1],a[t+2],...a[n]中,找出一个比a[t]大的且最长的不下降子序列,作为它的后继。
4、为算法上的需要,定义一个数组:
int d[n][3];
d[t][0]表示a[t];
d[t][1]表示从i位置到达n的最长不下降子序列的长度;
d[t][2]表示从i位置开始最长不下降子序列的下一个位置。
实现代码如下:
[cpp] view plaincopy
1. #include <iostream>
2. using namespace std;
3. int main(void)
4. {
5. int i,j,n,a[100],b[100],max;
6. while(cin>>n)
7. {
8. for(i=0;i<n;i++)
9. cin>>a[i];
10. b[0]=1; //初始化,以a[0]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为1
11. for(i=1;i<n;i++)
12. {
13. b[i]=1; //b[i]最小值为1
14. for(j=0;j<i;j++)
15. if(a[i]>a[j]&&b[j]+1>b[i])
16. b[i]=b[j]+1;
17. }
18. for(max=i=0;i<n;i++)//求出整个数列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
19. if(b[i]>max)
20. max=b[i];
21. cout<<max<<endl;
22. }
23. return 0;
24. }
显然,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仍为o(n^2);
最长不下降子序列的O(nlogn)算法分析如下:
设 A[t]表示序列中的第t个数,F[t]表示从1到t这一段中以t结尾的最长上升子序列的长度,初始时设F [t] = 0(t = 1, 2, ...,
len(A))。则有动态规划方程:F[t] = max{1, F[j] + 1} (j =
1, 2, ..., t - 1, 且A[j] < A[t])。
现在,我们仔细考虑计算F[t]时的情况。假设有两个元素A[x]和A[y],满足
(1)x < y < t
(2)A[x] < A[y] < A[t]
(3)F[x] = F[y]
此时,选择F[x]和选择F[y]都可以得到同样的F[t]值,那么,在最长上升子序列的这个位置中,应该选择A[x]还是应该选择A[y]呢?
很明显,选择A[x]比选择A[y]要好。因为由于条件(2),在A[x+1] ... A[t-1]这一段中,如果存在A[z],A[x] < A[z] < a[y],则与选择A[y]相比,将会得到更长的上升子序列。
再根据条件(3),我们会得到一个启示:根据F[]的值进行分类。对于F[]的每一个取值k,我们只需要保留满足F[t] = k的所有A[t]中的最小值。设D[k]记录这个值,即D[k] = min{A[t]} (F[t] = k)。
注意到D[]的两个特点:
(1) D[k]的值是在整个计算过程中是单调不下降的。
(2) D[]的值是有序的,即D[1] < D[2] < D[3] <
... < D[n]。
利 用D[],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一种计算最长上升子序列长度的方法。设当前已经求出的最长上升子序列长度为len。先判断A[t]与D[len]。若A [t] > D[len],则将A[t]接在D[len]后将得到一个更长的上升子序列,len = len + 1, D[len] = A [t];否则,在D[1]..D[len]中,找到最大的j,满足D[j] < A[t]。令k = j + 1,则有A [t] <= D[k],将A[t]接在D[j]后将得到一个更长的上升子序列,更新D[k] = A[t]。最后,len即为所要求的最长上 升子序列的长度。
在 上述算法中,若使用朴素的顺序查找在D[1]..D[len]查找,由于共有O(n)个元素需要计算,每次计算时的复杂度是O(n),则整个算法的 时间复杂度为O(n^2),与原来的算法相比没有任何进步。但是由于D[]的特点(2),我们在D[]中查找时,可以使用二分查找高效地完成,则整个算法 的时间复杂度下降为O(nlogn),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。需要注意的是,D[]在算法结束后记录的并不是一个符合题意的最长上升子序列!
[cpp] view plaincopy
1. #include <iostream>
2. using namespace std;
3. int find(int *a,int len,int n)//若返回值为x,则a[x]>=n>a[x-1]
4. {
5. int left=0,right=len,mid=(left+right)/2;
6. while(left<=right)
7. {
8. if(n>a[mid]) left=mid+1;
9. else if(n<a[mid]) right=mid-1;
10. else return mid;
11. mid=(left+right)/2;
12. }
13. return left;
14. }
15.
16. void fill(int *a,int n)
17. {
18. for(int i=0;i<=n;i++)
19. a[i]=1000;
20. }
21.
22. int main(void)
23. {
24. int max,i,j,n,a[100],b[100],c[100];
25. while(cin>>n)
26. {
27. fill(c,n+1);
28. for(i=0;i<n;i++)
29. cin>>a[i];
30. c[0]=-1;//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
31. c[1]=a[0];//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32. b[0]=1;//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
33. for(i=1;i<n;i++)// ………………4
34. {
35. j=find(c,n+1,a[i]);// …………………5
36. c[j]=a[i];//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
37. b[i]=j;//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
38. }
39. for(max=i=0;i<n;i++)//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
40. if(b[i]>max)
41. max=b[i];
42. cout<<max<<endl;
43. }
44. return 0;
45. }
对于这段程序,我们可以用算法导论上的loop invariants来帮助理解.
loop invariant : 1、每次循环结束后c都是单调递增的。(这一性质决定了可以用二分查找)
2、每次循环后,c[i]总是保存长度为i的递增子序列的最末的元素,若长度为i的递增子序
列有多个,刚保存末尾元素最小的那个.(这一性质决定是第3条性质成立的前提)
3、每次循环完后,b[i]总是保存以a[i]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。
initialization: 1、进入循环之前,c[0]=-1,c[1]=a[0],c的其他元素均为1000,c是单调递增的;
2、进入循环之前,c[1]=a[0],保存了长度为1时的递增序列的最末的元素,且此时长度为1
的递增了序列只有一个,c[1]也是最小的;
3、进入循环之前,b[0]=1,此时以a[0]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1.
maintenance: 1、若在第n次循环之前c是单调递增的,则第n次循环时,c的值只在第6行发生变化,而由
c进入循环前单调递增及find函数的性质可知(见find的注释),
此时c[j+1]>c[j]>=a[i]>c[j-1],所以把c[j]的值更新为a[i]后,c[j+1]>c[j]> c[j-1]的性质仍然成
立,即c仍然是单调递增的;
2、循环中,c的值只在第6行发生变化,由c[j]>=a[i]可知,c[j]更新为a[i]后,c[j]的值只会变
小不会变大,因为进入循环前c[j]的值是最小的,则循环中把c[j]更新为更小的a[i],当
然此时c[j]的值仍是最小的;
3、循环中,b[i]的值在第7行发生了变化,因为有loop invariant的性质2,find函数返回值
为j有:c[j-1]<a[i]<=c[j],这说明c[j-1]是小于a[i]的,且以c[j-1]结尾的递增子序列有最大的
长度,即为j-1,把a[i]接在c[j-1]后可得到以a[i]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,长度为(j-1)+1=j;
termination:
循环完后,i=n-1,b[0],b[1],...,b[n-1]的值均已求出,即以a[0],a[1],...,a[n-1]结尾的最长递
增子序列的长度均已求出,再通过第8行的循环,即求出了整个数组的最长递增子序列。
仔细分析上面的代码可以发现,每次循环结束后,假设已经求出c[1],c[2],c[3],...,c[len]的值,则此时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 len,因此可以把上面的代码更加简化,即可以不需要数组b来辅助存储,第8行的循环也可以省略。
[cpp] view plaincopy
1. #include <iostream>
2. using namespace std;
3. int find(int *a,int len,int n)//修改后的二分查找,若返回值为x,则a[x]>=n
4. {
5. int left=0,right=len,mid=(left+right)/2;
6. while(left<=right)
7. {
8. if(n>a[mid]) left=mid+1;
9. else if(n<a[mid]) right=mid-1;
10. else return mid;
11. mid=(left+right)/2;
12. }
13. return left;
14. }
15.
16. int main(void)
17. {
18. int n,a[100],c[100],i,j,len;//新开一变量len,用来储存每次循环结束后c中已经求出值的元素的最大下标
19. while(cin>>n)
20. {
21. for(i=0;i<n;i++)
22. cin>>a[i];
23. b[0]=1;
24. c[0]=-1;
25. c[1]=a[0];
26. len=1;//此时只有c[1]求出来,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1.
27. for(i=1;i<n;i++)
28. {
29. j=find(c,len,a[i]);
30. c[j]=a[i];
31. if(j>len)//要更新len,另外补充一点:由二分查找可知j只可能比len大1
32. len=j;//更新len
33. }
34. cout<<len<<endl;
35. }
36. return 0;
37. }